(CFP/图)
11月13日,高盛投资研究部消费品行业研究团队的联席业务主管卢家哗,向媒体发布了他们所做的中国“千禧一代”消费研究。
在研究报告中,他们用数字和图形的方式描述了中国80后、90后的人群特征、消费密码,乃至世界消费引擎的角色判断。
在中国,出生于1980-2000年间的人口共4.15亿,占目前全国人口的31%,因其不同往代的行为特征,被媒体称为“80后”、“90后”。他们的人数甚至比美国、西欧的所有劳动力人口还要多。
(资料图/图)
城市化,是他们的群体性特点。他们之中,出生于城市的人口仅占23%,不足1/4;而生活在城市的有59%,超过一半。
(资料图/图)
人数远超美国,但就年均收入来说,仍旧只有美国同龄人的1/7。
如图所示,据高盛方面的数据,中国的80、90后有4.15亿人,每人的平均年收入为37787元人民币,美国的同龄人有0.87亿,人均年收入达到280248元人民币。
(资料图/图)
就教育水平而言,大学毕业人数,70后为800万,80后3900万,90后达到6800万。受大学教育人数占同龄人比重,70后仅为4%,而90后则达到了35%。
(资料图/图)
虽如此,与美国、日本相比,仍有距离。
(资料图/图)
虽然受教育程度递增,而实际上,自80年代往后,人口是逐轮递减的。90后比80后人口减少6%,而00后又比90后锐减22%。
1987和1988年,是近四十年来最大的婴儿潮。1987年出生的人口比1977年多了43%。而这批如今27岁左右的人们,也随着他们的成长,构成了中国近四十年来的入学潮、求职潮、结婚潮和生育潮。
他们的成长,繁荣着相关的行业。卢家骅说,“1988年出生的女孩,今年27岁。过去十年,随着88年出生的成长,带动了结婚数量,2004年每年婚礼800万,最近几年达到1300-1400万左右。如果平均结婚年龄在25岁左右的话,可以看到这个风潮基本上过去了。”
下图是1970-2024年间以百万为单位的5组变化曲线:自上而下依次是,出生人口、结婚数、高考参加人数、大学毕业生数、以及大学登记数。
可以看到,生育高峰出现在1987年左右,18年后,这批人带来了高考人数的峰值;在他们27岁左右,又出现了结婚高峰。
(资料图/图)
就消费习惯而言,依赖互联网是他们最显著的特征。
80、90后虽然人数不多,却是国内网络用户,特别是网购的主力军。他们人口仅占全国的31%,却占了互联网用户的55%,以及网购人群的73%。
(资料图/图)
卢家骅在2015年的消费报告中总结,中国社会零售总额在今年基本上保持了10-11%的增长,而其中电子商务的增长量达到35-40%,快递量的增长在45%,也就是说,占零售总额约1/10的电子商务,是全国零售业增长的推动器。而80、90后则是网购的主要群体。
就渠道行业出货量来看,以汽车行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,一季度有15%的增长,但三季度也许受股市影响,增长率为0。
于此同时,其他四类行业的增长曲线有突出的表现:电影、化妆品、阿迪耐克、和星巴克。而这四类商品的主流客户群体,仍然是80、90后。
另外,在高盛的分析中,将消费归为了:衣、食、住、行、娱、康六类,对中日韩美四国进行了比较。
其中,中国人在“吃”的消费上支出了1/3,而美国只有10%,日韩基本上在20%。与其他国家比较,“娱乐”,将会是未来增长空间最大的板块。目前,它在中国人的消费中占比仅有8-9%,而日韩美基本上在18-19%的样子。娱乐包括餐饮(出去吃饭)、旅游、体育、所有媒体消费、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游戏。
互联网+娱乐,是80、90后的主要消费特征,而它们,恰好也是目前国内消费品市场上表现最强劲的力量。
就具体品牌而言,下图是数家名牌在中国的销售增幅表。
可以看到,国产品牌海澜之家遥遥领先,其后,是无印良品、优衣库、新百伦、H&M等进口品牌近两年在国内市场的大幅扩张。而它们也都是年轻人的新宠。
(资料图/图)
消费以外,高盛方面也通过招聘网站的调查,统计了中国80、90后的职业规划。他们之中,一半以上的人希望拥有自己的公司,不愿意给别人打工。
在下图中,由上之下的五中色块分别代表着:随遇而安,不给自己压力;只想有份稳定的工作;想成为CEO;希望成为中层或高层管理者;以及要开创自己的事业,不为别人工作。
其中,创业是最热的选择,而且越年轻,越爱创业。在如今30岁以上的1980-1984年出生的人中,有47%想创业,22%想做高管;而在25岁以下的90后当中,56%的人想创业,希望当高管的人减少为15%。